一方面,道光皇帝的前三个儿子都夭折了,这着实令他伤心不已。因此,他不想过早地确定继承人,免得将来再发生此类情况,以致动摇国本。
另一方面,他也始终在最喜欢的两个儿子老四(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和老六(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之间摇摆不定。可以说,老四和老六是各有千秋。老四的优势在于他是皇后所生,而且是哥哥。此外,他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但是在道光皇帝和外人看来却是敦厚直爽,中正仁和。老六的优势在于天资聪颖,他不仅学识极好,而且工于骑射,还具备治国理政的才能,协助父亲处理过不少复杂的政务。相比之下,道光皇帝是更喜欢老六多一点儿的,也一直在默默地考察他。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道光二十六年(35/35699/7371267.html"target="_blank">1846年),那一年,道光皇帝带领诸位皇子和近臣前往位于直隶省易县的西陵祭祖。回来的路上,他又来到皇家猎场南苑,声称要让诸位皇子比试射猎。
于是,南苑就成为了老四和老六争夺储君大位的角斗场。
老四自幼多病,身体一直不好,骑射水平自然比自幼就弓马娴熟的老六差远了。
就在他焦急不已的时候,他的师父杜受田对他说:“四阿哥,到了围场之后,你只管让别人跃马射猎就是了,自己千万不要发一枪射一箭。不仅如此,你还要严格约束你的随从,不许他们捕杀任何野物。射猎结束后,皇上一定会问及此事。你就回答说:‘时当春天,正是鸟兽万物怀春生育的时节,我实在不忍心猎杀它们以违背天道。而且,我也不想用马弓一日之长和各位弟弟争个高低’。四阿哥要是能如此回答皇上,必定能够符合皇上心意。”。
果然,到了围场之后,诸位皇子都跃马驰骋,各显神通,等到射猎结束时,经过统计,老六射杀的野物是最多的。老四则一无所获。感到诧异不已的道光皇帝就详细询问起来,老四则按照按他的师父杜受田的说法作了回答,果然获得了道光皇帝的认可,道光皇帝称赞老四道:“你的所想所为,真的是符合仁君的标准啊!”于是,始终在这两个最喜欢的儿子之间摇摆不定的道光皇帝开始终于倒向老四一边。
然而,真正让道光皇帝下定决心传位于老四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老六失去了最后的挽回局面的机会。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得了重病,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传令老四和老六入宫,想要最后考验考验他们,看看谁真正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
老六天资聪颖,学识极好,具备治国理政的才能,协助父亲处理过不少复杂的政务。老四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更加比不上老六,再度焦急不已。这时,他的师父杜受田又对他说:“四阿哥,若是针砭时弊,剖析时政,你无论是口才还是见识都远远比不上六阿哥。而今之计,咱们也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如果你面见皇上的时候,皇上说自己年老重病,将不久于人世,问你对于治国理正有何见解。你就只管痛哭流涕,然后回答说:‘皇阿玛重病,儿臣恨不能以身代替,现在心乱如麻,这些治国策论,实在是不知从何说起’,你说了这番话,皇上一定会被你的孝心打动。到那时候,六阿哥说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了,而且只会令皇上对他更加不满。
果然,等到面见的时候,道光皇帝向老四和老六表示自己年老重病,将不久于人世,让他们各自阐述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准备推行的政策。
老六口若悬河,侃侃而谈,针砭时弊,剖析时政,将自己治国安邦的抱负和见解讲得十分清楚。而老四则痛哭流涕以致于无法作答。于是,道光皇帝被老四的举动深深打动,动情地对身边的大臣说:“皇四子仁孝,可当大任。”果然,道光皇帝驾崩之后,乾清宫“正大光明”后的传位遗诏上写着的是老四爱新觉罗·奕詝的名字。但是,传位遗诏上面还是明确规定晋封老六为亲王,这样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道光皇帝对老六治国理政能力的肯定,希望他能够辅佐老四。
道光三十年(1850),爱新觉罗·奕詝登基,成为咸丰皇帝。咸丰皇帝甫一继位,就晋封爱新觉罗·奕为恭亲王,并赏食亲王双俸。但是,由于奕的治国理政能力和大臣中的威望都远远高于咸丰皇帝,出于戒备和妒忌的心理,咸丰皇帝并没有给奕安排什么要职。直到咸丰三年(1853),咸丰皇帝才命令奕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但是也仅仅是参赞机务而已。
奕事业上的转机开始于咸丰十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匆忙逃往承德,奕?临危受命,被咸丰皇帝任命为议和大臣。随后,在奕的主持下,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在此期间,他与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和内务府大臣宝鋆的关系日渐密切,初步拥有了自己的班底。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于热河,传位于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是为同治皇帝,并留下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大臣辅佐之。这八大臣的施政理念与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相悖,加之擅权跋扈,引起慈禧太后的不满。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借助奕?的力量,发动“辛酉政变”,在从热河护送咸丰皇帝灵柩返京之际,将肃顺、载垣和端华,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革职或遣戍。